首页 > 列表

【南泥湾故事(3)】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2023-04-17 19:17:29来源:浏览次数:

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开展生产运动。李富春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加紧生产,坚持抗战》的动员报告。6月10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又提出“吃饭是第一个问题”,要求“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1941年3月,八路军第359旅开始在延安东南的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这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
 
一、物资封锁,雪上加霜
\
(南 泥 湾 地 貌)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区的东南方45公里处。清朝中期,这里是回族和汉族聚居地,那时候经济繁荣,物产丰富。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封建统治者挑动民族纠纷,加上连年战乱,南泥湾附近方圆百里从富庶的土地,变成了人烟稀少、树木繁茂的荒僻之所。一首当地传唱的歌谣,真实道出了它的不堪:南泥湾呀烂泥湾,黄山臭水黑泥潭。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而就是在陕甘宁这样的贫瘠土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要养活一支作为中流砥柱的抗日力量和生活在这里的一百多万老百姓,可想而知当时的党中央面临的困难有多么的大。1939年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对我党领导的军队停发一切军饷和经费,并调集大批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实施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妄图困死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指战员。到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整个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上碰到了极大的困难,解放区的生活几乎到了“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用、没有菜吃、没有鞋袜穿、冬天没有棉被盖”的地步。
\
(国民党封锁陕甘宁边区示意图)
 
然而就在这时,国民党胡宗南部队调集23个师几十万大军,天天对边区进行蚕食和挑衅活动。为加强边区防务,保障中央安全,朱德回延安后不久就下令从晋西北调一个主力旅回到陕甘宁边区,以防止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这样一来,由于人数的增加,农民的公粮负担由1939年的5万担增至1941年的20万担,连年加重的负担日益引起百姓的不满。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面对这种情况,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出号召:“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
\
(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宣传画)
 
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毛主席为南泥湾大生产运动题词)

1941年春节刚过,朱德从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后,就先后奔赴边区各地考察战备资源。朱总司令来到南泥湾进行考察,当他发现荒草覆盖的是黑油油的土地时,激动地说:“南泥湾是个好地方!”
\
[朱德总司令视察南泥湾(左起:左齐、邱创成、贺龙、 朱德、王震、谭文邦)]
 
南泥湾总面积6400平方公里,地处延安南大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中心由三条河川构成,土地肥沃,全区可耕地面积达100余万亩,适合大规模垦荒造田。朱德将考察情况向毛主席做了汇报,同时提出了军垦屯田的想法,并提议由王震率359旅屯垦南泥湾,提议得到毛主席的赞同。1941年春,八路军359旅在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开荒种地,战胜重重困难,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1941年6月20日,朱德给八路军120师359旅的718和717两个团的领导人写了一封长信,对南泥湾生产做了具体指示,要求部队在农闲时建立起畜牧业、运输业、手工业和商业。按朱总司令的指示行事,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突破了农业单方面发展的局限,实现多行业协调发展。
\
(南泥湾开荒)
 
1942年开始,陕甘宁边区的情况有了根本性的好转。1942年,边区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更是达到了100%。截止1944年,359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实现了在不受灾的条件下无须外援,真正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此时,边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朱德总司令开始关心仓库保管工作,勉励大家认真做好此工作,为抗日战争做充分的物资准备。
 
三、359旅,改天换地
 
359旅在南泥湾历经艰辛,其艰苦奋斗的事迹至今传为佳话。王震率领359旅717团于1941年首先开进南泥湾东面的临镇。之后718和719团也先后开进南泥湾一带。部队初到这里时,没有住处、没有粮食、没有蔬菜、没有生产工具。这里荒草丛生、野狼成群。面对荒无人烟、不打鬼子却种地的窘境,部队思想问题连生,认为回陕北种地与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天天打仗相比,是一种退步。面对战士的抱怨和开荒工作士气不高的状况,王震苦口婆心地做战士的思想工作。1941年3月,他首先提出了“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积极动员每一个人参加生产。战士们自己动手打窑洞、制造工具等,创造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他们早出晚归开垦荒地,开展劳动竞赛,多数同志手上磨了血泡、生了疥疮,但个个干劲十足,从不叫苦。717团政委晏福生不顾自己身有残疾,还忘我劳动。1942年底,他被推选为生产英雄,毛主席亲自给晏福生题写奖状:“坚决执行屯田政策”!
\
(时任359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王震)
\
(359旅在南泥湾开荒)

 
可以说,英雄们的辛勤劳动是边区度过困难的重要条件之一。除了生产和备战,南泥湾的文化生活也很丰富。陕北民歌的演唱和京剧团体的演出等,都大大丰富了战士们的精神生活。
 
四、军垦屯田,成就辉煌
 
中共中央为了总结和推广359旅的生产经验,1942年12月12日《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指出:“朱总司令从前方回来后,竭力提倡陕甘宁边区军队进行工业、农业、运输业各方面的生产工作,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改善部队生活,密切军民关系,帮助边区建设”;“经过披荆斩棘,耕耘种植,今天的南泥湾,已成了陕北好江南”。据有关资料统计,1942年359旅收细粮5451石,蔬菜10万斤,瓜5万斤,猪1819头,鸡473只,鸭107只。每人平均每月吃到2斤肉,每天5钱油、5钱盐、1.5斤菜。359旅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同时,还办起了纺织厂、被服厂、造纸厂、化工厂、制鞋厂等。大光纺织厂年生产棉布9000多尺,生产毛毡千余条,毛巾2000余打;制鞋厂年生产单鞋2500余双,棉鞋1200余双;化工厂年产肥皂10余万条;被服厂年产单衣2.5万套,棉衣1.2万套;榨油厂年产食油2万余斤。还有木工厂、皮革厂、陶瓷厂等,产品除供部队所需外,有的产品还可向社会销售。由于产品种类多,质量好,受到边区广大群众的好评。
\
(南泥湾里的军民纺织厂)
 
359旅在开展生产的同时,不忘军事训练,坚持“劳武结合”,时刻牢记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战斗任务。他们贯彻“农忙小训练,农闲大训练,突击生产不训练”的方针,进行军事训练。在投弹训练中,王震旅长提出“首长负责,亲自动手;人人必到,一到必投;风雨无阻,假日不休”的口号,要求指战员们苦练杀敌本领,努力提高军事技术,掀起了“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训练热潮。1943年初,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全面总结了边区开展生产运动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边区工作的中心是发展经济,加强干部教育。会议评选出359旅、延安县和延安南区供销社3个先进集体,并授予359旅一面“发展经济的先锋”的锦旗。评出的22位领导经济建设的劳模中,359旅的王震、何维忠、晏福生、罗章等4人同时被授予毛主席题词的奖状。毛主席给王震的题词是:“有创造精神”;给何维忠的题词是:“切实朴素,大公无私”;给晏福生的题词是:“坚决执行屯田政策”;给罗章的题词是:“以身作则”。
 
五、南泥湾精神,永放光芒
\
(如今的陕北好江南)
 
从陕北的好江南,到建设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先行区,南泥湾精神激励着无数后辈继往开来。南泥湾这个响亮的名字,已成为中国军民农垦史上的一段传奇延续至今。
\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南泥湾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将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在当年那样艰苦的环境中,面对敌人的围堵封锁,边区军民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我们品尝成功、享受幸福的今天,这种精神更显弥足珍贵!它是防止思想贫血的营养剂,是杜绝堕落的预防针,是保持信念的维生素,是洁化灵魂的消毒水……并不是每一种人类的实践都会产生一种精神的。南泥湾精神从最初生产自救的一种简单劳动,升华为一种闪耀着普遍真理光泽的不朽精神,貌似偶然,其实必然。每一个正义的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行为,就是一次使真理更正确更饱满更完善的过程,并结晶成为一种能裂变无穷力量的精神,成为旗帜,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动力。2021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中宣部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南泥湾精神被列入其中。让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艰苦奋斗夺取胜利的南泥湾精神,如火炬一般一代又一代相传,照亮我们的心胸、征途和未来。
\

(来源: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公众号。照片来自网络)
 
责编:夏立军
编辑:田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