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列表

【“回眸47年爱民情”征文】驻耀县炮兵旅拥政爱民故事集锦

2024-06-28 08:54:02来源:浏览次数:

希望的春风
——驻陕某部支援耀县脱贫致富纪事
 
薛健  袁文鸿
 
采访驻陕某旅支援耀县脱贫致富的事迹,时刻能感受到沐浴在一股涌动着真情与希望的春风里。
 
3000名驾驶员学成回乡
 
80年代倒数的第二个春天,部队开办的地方驾驶员培训学校成立了!耀县群众得知消息后,拍手称快,奔走相告,不到两天,就有数百名地方青年涌来报名。
这里太需要技术人才了,堆积成山的煤需要运出去,成千上万吨的水泥需要运出去,仅靠马车与人力车的运输方式太落后了,他们买来了汽车,可驾驶员实在太少了。
办驾校,为驻地培养更多的驾驶员,这个想法得到旅党委一班人的一致赞成。说干就干,官兵们修整了一座老营房,维修保养出12辆报废的“老解放”,自制了各种教具,抽调14名驾驶技术过硬的官兵组成了教学班子。
没想到,这一办,就办了10年,远远超出当初规划的3年。是啊,像部队这样低收费、高质量的汽车驾驶学校在方圆数百里还真找不出另一家。
3000多名学员从这里陆续走了出去。据统计,在驻地的运输业中,有近1/3的汽车驾驶员是部队培养出来的。这些学员不但成了耀县经济运输线上的生力军,有的还成了家乡致富的带头人。
照金老区青年农民王世才是第二期毕业的学员。当初这个报名时仅带着卖了家里唯一一头肥猪得来的335元钱的“困难户”,没有忘记是部队免收了他的所有费用才完成学业的;回乡致富后,他更没忘记解放军办校的初衷,免费为村里培养出8名驾驶员。第三期学员张文刚学成回乡后,干起了个体运输业,如今已是拥有一个车队的运输老板,他没有忘记解放军恩情,花了近10万元为村里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管道,结束了村里人挑水吃的历史。
 
官兵们的希望工程
 
还有两天就是春节了,纷飞的大雪并没有挡住玉田村人对解放军的惦念。这天一大早,村长畅忠荣就背着两大袋代表着全村人心意的核桃和苹果踏着齐膝深的积雪出山了,他要去给官兵们拜年。
近百里的路,他先步行,后坐手扶拖拉机,直到下午四点,用整整10个小时才来到部队:“这是全村人的心意,全村人感谢部队,孩子们感谢你们!”
这年的冬天,在驻地召开的双拥工作会上,刘政委又结识了一位“穷亲戚”——照金镇杨山村。这个村是全县最偏僻和贫困的行政村之一,当刘政委带着官兵们捐献的衣物和村里小学急需买课桌的5000元钱满身尘土地出现在村子里时,整个山村沸腾了:这些淳朴的农民做梦也没想到,这个平时连乡领导都难得来一次的闭塞小村,解放军还会找上门来送钱送物。
他们怎么也想不通,从未打过交道的解放军怎么会知道村里小学因资金不足还有一半学生只能站着上课。他们哪里知道,部队的官兵们心里时刻装着老区的建设,时刻关怀着老区的未来。
官兵们捐资助学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高潮。三连战士赵文欣虽然每月拿不到50元津贴,可他却戒掉烟,从微薄的津贴省出钱,捐给希望工程。面对落后的教育环境和穷困失学的孩子,官兵们心里明白一个道理:扶贫不再是冬天来了送点御寒衣服,夏收到了帮助收割庄稼,要治贫,要治根,要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他们的扶贫再一次聚集到了下一代身上。
近几年,部队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了上万元,资助3所贫困山村小学添置教学用具;政治部承担了照金镇3名老红军后代上学的全部学费,32名官兵向希望工程递交了助学申请书;全旅有8个单位与驻地6所中小学结成共建单位,36名战士辅导员经常帮助孩子们补习功课。
(原载《光明日报》1997年8月11日第四版)
 
 
 
 
 
 
爱 的 对 流
 
薛健  袁文鸿  何长贞
 
7月22日,解放军第35医院外二科一病房格外热闹。已在这个病房住了将近一年的李教授第一次这么开心:他有了一人当兵的“儿子”。老人特意召集全家宣布这一消息。与此同时,“儿子”彭寿也将一面写有“救命之恩胜似父母”的锦旗送到铜川市公交公司领导手中。笑声里,战士与老人的思绪,又回到那一幕幕动人的场面中。
5月25日上午11时,正在陕西省耀县汽车站附近参加义务援建水利工程的兰州军区某炮旅六营二连战士彭寿。突发急病,疼痛难忍。车站医务室初诊后要求立即送往西安大医院抢救。当时工地和车站均无交通工具,返回部队找车又来不及。这时,从铜川方向开来一辆车号为“陕西04-01869”的豪华大客车。听说解放军战士有生命危险,手持车票等候在车站的旅客纷纷对司机说:人命关天,快救解放军战士!司机张爱虎立即帮战士把小彭抬上车,并告诉售票员:“关好车门,途中不再停车拉客。”这辆可载50人的大客车只拉着17名旅客,便向西安急驶。
车上,有的旅客拿出毛巾为小彭擦汗,有的把饮料递了过来。一位会气功的中年男子寸步不离地守候在小彭身边。
11时35分左右,当车行至距离耀县34公里的三原县新庄高速公路收费站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由于张师傅救人心切,车速太快,刹车不及撞在收费站前的栏杆上。车一时开不动,张师傅和17名旅客马上向交警说明情况,交警立即拉响了警笛。很快,一辆“红岩”大卡车停了下来。眼里布满血丝的老师傅本不去西安,但听说抢救解放军,二话不说,拉上就走。西安市北门到了,但大卡车不能进城,老师傅只好拦住一辆出租车。
出租车司机加大油门,向解放军第35医院急驶。12时45分,出租车平稳地停在医院门诊楼前。当同来的战士办完手续,转身找司机付车费时,司机已悄悄地离开了医院。
从耀县到西安,近百公里路程3次换车,只用了1小时45分钟!经诊断,小彭患的是输尿管破裂。医生对护送的战士说:“幸亏送得及时,再晚半小时,人就没救了……”
彭寿脱险后,与李教授同住在一病房。去年9月,老人因意外摔伤,造成脑神经压迫性高位瘫痪,胸部以下身体失去了知觉,大小便失禁。久治不愈,老人对自己的病失去了治疗的信心,神情忧郁,消极度日。得知老人的情况后,小彭便主动参与了老人的护理工作,帮老人洗脸、漱口、擦澡、洗脚、倒大小便。老人每天要进行日光浴和室外活动,小彭便每天用轮椅把老人从三楼推到四楼阳台,帮老人活动身体各部位,搀扶老人练习站立。
7月下旬,老人惊喜地告诉小彭,自己的左腰部有感觉了。一步、两步……老人扶着阳台栏杆竟独自在阳台上走了5个来回。李护士闻讯赶来,这个护理过无数例同类病患者,曾断言老人康复希望渺茫的老护理工作者见状也惊喜交加。当他得知老人和战士的“特殊关系”后,紧紧地握住小彭的手说:“这是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最佳结合的结果,是你帮助老人创造了奇迹。”
(原载《解放军报》1994年7月28日第三版)
 
 
“双拥”赞歌
——耀县与驻军某部开展双拥活动的故事
 
薛健  刘明君
 
拥军结硕果,爱民开鲜花。革命老区陕西耀县,无论在驻军“拥政爱民模范旅”,还是在驻地“双拥模范城”,到处都能听到一串串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的动人故事。
 
拥军鞋店
 
县城南街“拥军鞋店”的牌子和店里常常来来往往的顾客一样,格外引 人注目。鞋店的主人是一对50岁出头的残疾人,女的叫赵秀梅,男的叫王钦堂。他俩先后把两个儿子送到部队,把能赚大钱的饭馆改成了鞋店,并取名为“拥军鞋店”,专门经销价钱便宜舒适耐磨的布鞋、袜子和普通鞋,以供驻军官兵需求。鞋店有个特殊规矩:凡是老红军、老八路和驻军官兵来此购鞋,每双鞋不但优惠2.5元,还赠送一双袜子和一双鞋垫,暂时没有钱可以欠账,穿上不合适随时可以更换。不仅如此,每年“八一”和春节,他俩还要带上鞋子和袜子、鞋垫等物品慰问驻军官兵。战士王军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脸上很少有笑容。小王平时俭朴,花钱都登记,可长了一双大脚,不得不买鞋穿,一双鞋破了补,补了又穿。细心的赵大妈得知这件事后,到西安一家鞋厂专门给小王定做了胶鞋和布鞋;光荣院的11名老红军体弱多病,一心想穿塑料底的青布鞋,赵大妈就一针一线为老红军亲手做布鞋,做好一双鞋,手上留下一串血泡,可她心里暖融融的:老红军有功劳,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安度晚年。这不,10年来,拥军鞋店为子弟兵和老红军优惠销售布鞋、赠送袜子18200双,店主赵秀梅先后9次被县、市、省表彰为“拥军模范”、“文明个体户”。“八一”前夕,又被国家民政部和总政治部评为全国拥军优属先进个人。
 
“金花”嫁兵
 
耀县小丘乡村民魏增印,有3个女儿,3姐妹个个漂亮聪明,有“三朵金花”之称。看着3个闺女出落成大姑娘,魏增印陷入了沉思;给女儿找什么样的人家呢?其实,大女儿魏小萍早已瞅准了曾在武警部队当兵的本村青年乔参平。她知道小乔是部队的三等功臣、训练尖子。后来,她不要一份彩礼,简简单单办了婚事;二女儿魏爱萍与在新疆某部当兵的农家子弟胡宝峰相识后,封封“情书”勉励小胡站好岗、放好哨、争当优秀士兵。由于她的鼓励,小胡当兵第二年就入了党。为了让小胡成为两用人才,她用自己多年来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买了《柴油机修理》《电器维修》等实用专业书籍寄到部队。小胡考学落榜退伍回乡后担心姑娘变心,谁知姑娘不但当面表露了爱心,还安慰小胡:“只要永葆军人本色,当老百姓仍大有作为”。三女儿魏花萍才貌双全,是“杏花村饭店”优秀的烹调手,上门说亲者少说也有一个加强排,有干部也有大款,还有的已经当上了股长,可她偏偏相中了跑运输的退伍兵左文华。她说:这不仅仅是因为小左诚实可靠,更重要的是他曾穿过军装扛过枪,立过功受过奖。如今,当初家贫如洗的小乔凭勤劳的双手建起了两层楼房。小胡在县城路边办起了一个机动车修理部,小左和花萍开了个“拥军饭馆”,专门为军烈属和过往军人提供优惠服务。看到3个退伍兵个个有出息,人人都夸“三朵金花”好样的。
 
文物卫士
 
这个部队驻地既是革命老区,又是文物保护区,临近县市有黄帝陵、耀州窑遗址、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故居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队领导始终把保护文物作为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一件大事来抓,为了把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部队党委研究制定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成立了保护文物小组,培训了一批文物保护法宣传员。驻扎在某窑遗址附近的一营,不但坚持节假日和旅游旺季派战士配合文物部门到文物游览区值勤,为前来参观的游客送开水、当导游,还与省考古研究所的一家分站结成了共建单位,组成应急小分队,进行巡逻守护。由于部队周围是文物保护区,真可谓遍地是文物。一连战士余伟在营区菜地翻土时挖出了两件样式奇异,分别饰有青釉、黑釉牡丹花形似罐的文物,小余主动将这两件文物送到了省考古研究所铜川考古站,经专家鉴定,这两件文物都是金代时期的瓷品,具有极其宝贵的研究价值。
(原载《陕西日报》1997年8月6日第二版)
 
 
洒向人间都是爱
——84860部队开展学雷锋活动纪事
 
薛健
 
驻守在耀县的兰州军区某炮兵旅,十余年来,他们视驻地为第二故乡,视人民群众为亲生父母。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实践雷锋精神,奏出一曲曲爱民助民的感人赞歌。
 
漆水河流淌着鱼水情
 
位于县城东的漆水河,长期失修,淤满为患。去年三月,部队政委吕兴元挂帅,率600多名强将精兵组成清淤突击队,浩浩荡荡投入到治河清淤工地,协助地方政府清理河道,为了在20天完成2000多立方米的淤道 、垃圾和土石的清理任务,韩旅长带领机关指挥组亲临一线作战,参加施工的官兵,每天在工地上要干十多个小时,劳动工具不足,他就肩扛手拉,污水烂泥无法拉运,他们就用水桶抬、用脸盆端,六营一连班长彭寿,小腹疼痛难忍,仍坚持干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昏倒在工地上。当军民携手将他送到西安部队医院,被确诊为输尿管破裂,医生说再晚来半个小时,人就没救了。事后我们才知道,他已带病干了6、7天,为了带领全班完成任务,他不让任何人向连队汇报。
据不完全统计,在为期18天的施工中,部队有4名干部把在“五一”结婚日子推迟,12名战士放弃了三年一次探亲假,6名官兵出院第二天就将病假条装进衣兜,投入了劳动。仅端污水,就有252只脸盆被摔破。
 
“银线”凝结着爱民心
 
一九九三年八月,耀县3000门程控电话施工进入了最后关键性阶段,北新街550米下管道布放的4条800对电缆成了制约全局的咽喉。
一周后,刚刚从千里之外野营归来的指挥连官兵,没来得及洗掉身上的征尘,便投入了施工。八月流火,地表温度平均在37度以上,狭窄的管道内,更是空气稀少,闷热难忍,温度常常在40度以上。天气火热,他们就穿着短裤,赤臂裸背奋战。管道内空间受限,施工难以展开,他们就五人一组,硬是靠双手一寸一寸拉送电缆。街道两旁的个体户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自发给他们送来了西瓜和饮料,但无一人去乱拿乱喝。
九四年元月二十六日,程控电话开通第一天,邮电局左局长就把电话打到部队首长的办公室,感谢子弟兵对耀县邮电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情暖“红军寨”
 
去年深秋的一天,部队去照金办事的同志回来给首长汇报完工作后,顺便说了一句老区现在还有个别人家过冬的棉衣还没有。说者无心,但深深刺痛了几个听汇报首长的心。随后,一份“为老区人民献爱心,送温暖”的通知下发全旅。在机关干部捐献动员大会上,吕政委动情地说:“照金曾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西北革命的摇篮,老区人民曾用生命保护革命先辈,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今天他们暂时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温饱,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我们不帮谁帮?”说完,带头捐了4条被子和200元。在南京上学的韩旅长、崔主任从电话中得知这个消息,立即让家属代表他们献上一份情。
接到通知仅五天,全旅就收到各种衣物2235件,现金1500元。机关考虑到战士的实际困难,通知中没有让战士参加活动,但全旅战士都踊跃捐献,许多同志将新发的棉衣、棉鞋都捐了出来,旧的留下自己用,五营二连副班长陈刚流着泪对干部讲,91年徒步拉练,他的双脚打了十几个血泡,没有信心再走下去,薛家寨一位60岁的大娘帮他用针挑破了泡,还送他一双厚厚的鞋垫,鼓励他坚持到底。
十月十六日,满载着子弟兵对老区人民深情厚意的慰问车驶进了薛家寨,当年的“红军寨”顿时沸腾起来,当部队领导和同去的县、乡、村的同志将衣物和捐款送到家家户户时,群众激动地说还是解放军好,还是共产党好!
 
作者简介:
 
薛健,陕西铜川耀州区人,1958年10月出生,1978年元月入伍,上校军衔,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教导员、旅政治部干事、宣传科长、副主任等职,2002年自主择业。
 
袁文鸿,四川省邛崃市人,1972年4月11日出生,1989年3月入伍,先后在47集团军地炮旅、工兵团、军装备部服役,历任战士、干事、助理员等职。现任西安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何长贞,辽宁台安县人,1992年入伍,大学本科学历。历任战士、班长、军校学员、排长、(旅、集团军、军区)新闻干事、新闻处长、富平县人武部政委,后自主择业。
 
刘明君,甘肃武山人,时任驻耀部队新闻报道员,曾任某团级单位政治处主任、政委等职,2017年转业后历任某省会城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综合处处长、农村农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等职,热爱公益事业,业余向媒体撰写言论稿及随笔。
责编:夏立军


附:征稿启事(简化版)
 
关于编辑出版《视驻地如故乡  爱人民如父母》
——47集团军驻陕期间支援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纪实征集资料的启事(简化版)
 
为了反映原47集团军驻陕期间支援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展现参建广大官兵的精神风貌,研究会决定编辑出版《视驻地如故乡 爱人民如父母》——47集团军驻陕期间支援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纪实一书,现面向驻陕期间曾参加过支援西北经济建设的全体官兵和地方相关单位、个人征集稿件,欢迎踊跃投稿。
1、征集时间范围为1970年5月至2017年5月。主要内容:47集团军驻陕47年里参加支援西北经济社会建设的相关回忆文章(故事、通讯、纪实),以及书信、日记、照片、报刊杂志刊登的相关报道和文章等资料。
2、突出思想性、真实性、可读性。
3、由个人自愿提供资料,通过网络提供或邮寄(文字或电子版均可)。个人署名文章、捐赠资料一经采用,由研究会颁发证书并赠书;优秀文章研究会网站和公众号优先刊发,并向其他网络平台推荐。
4、征稿截止时间: 2024年8月30日。
5、联系人及方式:
马辉德:18966736354
张  波:13379518298
邮  箱:9003364@QQ.com
邮  编:710061
地  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128号省军区一号院22号楼1单元1504室
 
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
2023年11月6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