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遇见光 追逐光 散发光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从“抗日英雄”杨靖宇到狼牙山五壮士,从“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到“愿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心愿”的维和女警和志虹,都是令人敬仰的英雄;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学习英雄成为英雄”是全社会的共识,以英雄的情怀、风范和信念重塑自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早已成了中华儿女勠力同心的目标。
王友民到延安八一敬老院看望红军老战士
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位模范人物,从小就渴望军装在身成为英雄,建功立业,可天不遂人愿,他的军旅梦想一生都没能实现。然而他始终将军人作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道光,走上了一条“学习英雄,靠近英雄”,让自己一生都能奉献于国家的道路。这条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的路,他一走就是40年,虽漫长但无怨无悔。
他,就是“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王友民。
遇见光
1964年春,王友民出生在渭南市渭河北边的一户普通农家。他是听着渭华起义、八路军东渡黄河的故事,看着《英雄儿女》等军旅题材电影长大的。
从小王友民对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革命先烈的事迹熟稔于心,对这些英勇无畏、舍身忘我的英雄人物崇敬万分,他们就像是王友民心中的一道光,照亮了他的整个童年。
从此,军人,于他而言就是“英雄”的同义词。
武警渭南支队与陕西容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共建互动活动
“你这疤痕这么长,是不是之前做过手术?”1979年春天,王友民报名参军,所有程序审核完成后,没想到征兵体检时,因为身上有外科手术留下的疤痕,最终未能如愿入伍,抱憾至今。
1983年初,20岁的王友民来到东北打工,赶上严冬没赚到钱。
头一次出家门,他并不知道,3月的东北大地如同钢板一样坚硬,铁镐砸下去,只能听到“咣当”的声音,根本不见黑土松动一寸。
挣不下钱,王友民决定和两个工友回家,但此时已身无分文,只能在长白山中徘徊。
陌生的原始森林充满了危险,除了饥寒交迫,还有躲在暗处的猛兽,他们进退维谷,如临深渊……
绝望之时,一名穿土黄色军裤的林场职工出现了,他叫李成祥,是一名退伍军人,复员后在那尔轰林场工作。他将王友民等人接回家中,用自己不舍得吃的细粮悉心照顾,还介绍他们在林场务工挣钱回家,直到3个月后把他们送上回渭南的火车。
萍水相逢却在危难之中伸出援手,李成祥的救命之恩,竟成了王友民心中的又一道光。从那时起,他便打心底里想和军人靠得近些、再近些。
追逐光
“军队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军人是我一直以来的榜样,虽然无缘成为他们的一员,但能够靠近他们,为他们做点事,也算是离梦想最近的距离了。”王友民对军人的承诺,字字如钉。
一份份新工作
1985年,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爱闯荡的王友民大胆“冲”向市场经济的浪潮。东挪西凑,他买了台二手印刷机在渭南办起了印刷厂。凭着诚信和苦干,熬过创业的艰辛和困难,事业也渐有起色。
王友民为部队官兵捐赠洗衣机、照相机
“转业,必须转业……”一次,王友民为部队送印刷物品时,无意间听到两位军嫂因为随军后找不到工作,生活困难,和丈夫闹起了矛盾。
“要不让两位军嫂到我厂里工作,让咱军人安安心心保家卫国。”王友民主动找到部队首长,告知自己的工厂可以接收军属工作。很快,3名军属进到了王友民的印刷厂,后来听说还有3名军属需要安置工作,他又主动吸收了进来。可当时,王友民规模并不大的厂子其实根本用不了这么多人,两名工人足矣。
“重温双拥路、军民一家亲”团拜会与战士互动
后来,随着印刷厂规模不断扩大,王友民陆陆续续解决了驻军单位十几名军嫂的就业问题,还多方协调把她们的子女送到附近学校上学,解决了最困扰官兵的家属就业、子女就学问题。
一张张家电票
“我们连上一个娃马上结婚了,媳妇家要一台彩色电视机,你朋友多,能不能给娃弄张彩电票。”1988年的夏天,驻渭某部一名领导找到王友民。
在上世纪80年代,结婚流行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但因为物资相对紧缺,这些商品需要凭票购买,没有票再有钱也白搭。
王友民了解情况后,连夜赶到西安的端履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中,他一等就是六七个小时,最后还是自己贴钱,从票贩子手里高价买了张彩电票,又马不停蹄赶到商务部门采购了电视机运回渭南。
高温排队加连夜奔波,回渭南的路上王友民流了一路鼻血,止都止不住。但见到那位军人后,他还是只拿了正价的电视机钱,自己贴的部分以及买电视机的困难只字未提,甚至为了让军人安心还谎称找熟人没费啥劲。
彩电票、洗衣机票、冰箱票、自行车票……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王友民总频繁在渭南西安两地跑,排队抢购、找熟人托关系,甚至经常自己贴钱找票贩子高价买入。久而久之,很多票贩子都认识王友民,甚至以为他也是票贩子。
“那个年代,想找个结婚对象也是很难的,特别是从农村过来当兵的娃娃,娃结了婚,后方稳了,才能安心在军队好好干。”王友民说军人保家卫国,自己就跑个腿,没啥。
一口口腌菜缸
1989年秋天,王友民到渭南某驻渭部队开展联谊活动,听到有些官兵说想吃家乡特有的一些蔬菜,也有人想念妈妈做的那口腌菜。
当时运输和保存条件都比较有限,官兵也来自五湖四海,供应各自家乡的新鲜特色蔬菜确实不现实,但要帮他们腌点菜还是能办到的。
于是,王友民跑市场想办法采购了十几口腌菜大缸送到部队,又从几名腌菜“把式”那取经,学习了咸菜、泡菜等各种腌菜制作技术,手把手教给部队后勤部门官兵。
由于方法得当,当年部队腌的菜“白如雪、红如霞、翠如玉……”佐餐辅食开胃,深受官兵喜爱,这一缸缸腌菜巧妙地点缀了萧条的寒冬,让官兵冬日的餐桌丰富了不少。
一座展览馆
军人永远是国家和人民的骄傲,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们不但为国家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军人精神,更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国家之魂。
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军队军人?如何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王友民萌生了建立双拥展览馆的想法。
2013年8月,渭南容厦双拥展览馆建成,去年6月,王友民又对展览馆进行了改造,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容厦双拥展览馆
建设及改造这座拥军展览馆,王友民共投资1300万元。如今的展览馆分上下两层,通过图文结合、实物陈列、浮雕组图、场景还原、声光电多媒体技术等方法手段,以党史为主线,从民拥军、军爱民、军民共建等层面,展示了革命功勋人物生平事迹及不同历史时期军民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生动场景,体现了军民团结浓浓的鱼水之情。
目前,容厦双拥展览馆已经成为渭南地区双拥主题的标杆品牌,在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为先 家为后 民为重 己为轻”,在容厦双拥展览馆的最后一部分展陈的上方有一段话,是王友民一生的座右铭,也是对他40年拥军事业的精准总结。
“您让工作在边疆、两地分居的军人安心在部队工作,戍守祖国边疆的军人向您敬个军礼!”“感谢您对军人和军属的支持关心、帮助”……拥军多年来,一封封感谢信、一句句真诚感谢,铺满了王友民的拥军路。
散发光
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政治基础。多年来,渭南坚持军地同心合力、军民患难与共,成功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作为渭南新时代党的双拥工作的坚定实践者,王友民在全市大力支持拥军工作的浓厚氛围下,更加密切关注军人“后路、后院、后代”问题。容厦集团自成立起就一直把为军队和军人解决后顾之忧作为企业责任,如今80%的员工都是退役军人或者军属,很多人都担任中层以上职务。
陕西容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妇联主席查敏说,自己的父亲和公公都是军人,来到容厦后,除了正常的工作外,也跟着王友民一起拥军,如今还在对西安一对困难退伍军人进行一对一帮扶。查敏说,王友民像是他们工作生活中的指路人,指引着大家一起做对的事情。
王友民看望慰问“时代楷模”张富清
据不完全统计,40年来,到容厦工作锻炼,后又走出去的退伍军人就有1000多人,这些人大多又像王友民一样,成了新的拥军典范。
退役军人张建军,2000年和朋友创办了渭南科赛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家集光、机、电及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后,张建军说自己很多管理理念其实都是受到容厦影响,而且他也和王友民一样,努力做拥军工作,尽可能多地安置退伍军人、军属,公司员工特别是中层以上大部分也是退役军人。
同样从容厦走出来的华山诺富特酒店董事长刘新科,吸纳了当地很多人就业,对退伍军人都是优先录用,酒店还利用重要节点,常态化开展双拥活动。
王友民为南泥湾红军小学捐赠电脑等学习用品
几十年追逐光、靠近光甚至努力散发光的王友民,先后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1年9月,陕西省双拥办、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委统战部、陕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陕西省工商联、陕西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等6部门联合发文,号召在全省组织开展向王友民同志学习;2022年10月,王友民作为党代表光荣出席党的二十大。
王友民说虽然自己把一大半的精力都用在爱党、爱国和拥军上,但也收获了事业的发展。“军队和地方政府都给予了我很多荣誉和支持,让容厦由一个只有一台印刷机的小厂子,发展成如今集物流、建筑、传媒等为一体的集团公司。与其说我帮助了军人军属,不如说是他们忠诚、担当、坚毅、自律的品质,带动容厦逐渐走上更好的发展之路。”
40年拥军不辍,于王友民是情感驱动;于社会而言,王友民已然成为大家的一道光。我们要像他一样,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落实到工作岗位上、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斗者、开拓者、奉献者。
原载:渭南日报
责编:张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