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列表

【南泥湾精神研究专栏(五)】六大新闻媒体对南泥湾精神的论述(述评)

2025-04-16 09:36:27来源:浏览次数:

 
(夏立军整理  供研究参考)
 
2021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中宣部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中央级各大主流媒体对46种革命精神进行了系列论述和述评,对各种革命精神的内涵界定不一,特别是对南泥湾精神内涵的界定角度各有不同,各具特点。
1、“共产党员网”转载《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9日第五版刊载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南泥湾精神述评》,对南泥湾精神内涵的表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心同德、共克时艰,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
2、《新华每日电讯》报2021年11月1日第五版刊载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南泥湾精神述评》,对南泥湾精神内涵的表述为:“自力更生拓新路、调查研究绘蓝图、同心同德聚伟力、敢为人先勇向前。”
3、《解放军报》2021年10月21日登载《回眸“陕北的好江南”》署名文章,对南泥湾精神的内涵表述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
4、《中国青年报》2021年10月28日登载《做新时代垦荒人,让南泥湾精神代代相传》署名文章,认为“南泥湾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的气质风貌,映照出艰苦奋斗的进取姿态。”
5、《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9日第1版登载的评论员文章:《弘扬南泥湾精神,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三十》中表述:“南泥湾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
6、“新浪网”登载的《46个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内涵)》中,对南泥湾精神内涵的表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上下一致、共克时艰的优良作风,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一、“共产党员网”转载《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9日登载的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南泥湾精神述评》
记者韩业庭 张哲浩 见习记者李洁
 
秋雨霏霏,稻浪滚滚。今年“十一”长假期间,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游人如织。参观者或驻足观看,或凝神思考,一件件蒙着时光尘埃的老物件,把他们带回了80年前那段艰难而光辉的岁月。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这首欢快优美的《南泥湾》至今已传唱近80年,一听到它的旋律,人们就会想起南泥湾,想起大生产运动。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抗日根据地的物资供应面临极大困难,广大军民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的困境。在严峻的历史关头,党中央、毛泽东同志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1年3月,遵照党中央指示,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延安东南50余公里处的南泥湾,一边练兵备战,一边垦荒屯田。短短三年时间,三五九旅不仅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南泥湾精神。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南泥湾》的旋律充满欢快的气氛。今天的人们很难从中体会到当年开发南泥湾的艰难,甚至会赋予艰苦的生产自救行动些许浪漫色彩。
三五九旅刚进驻南泥湾时,南泥湾其实是一片人烟稀少的“烂泥湾”,那里梢林满山,荆棘遍野,常有野兽出没。战士们这样描述:“南泥湾啊烂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雉鸡成伙满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窜;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
面对困难,广大指战员坚定地说:“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才能干好革命!”那是一段将士们的激情像干柴一样燃烧的岁月:没有房子住,官兵们搭草棚、打窑洞;粮食不够吃,就在饭里掺黑豆和榆钱;没有菜吃,到河边挖野菜;缺少穿的,将士们夏天光着膀子开荒,冬天砍柴烧炭取暖;缺少开荒工具,就用捡来的炮弹皮、废铜烂铁自制农具……
靠着那股子不怕苦、不怕难的拼劲,仅仅三年时间,三五九旅就办起1个纺织厂、1个被服厂、2个机械厂、2个纸厂、4个木工厂、3个军鞋厂、3个铁厂、1个肥皂厂、2个油坊、8个粉坊、6个豆腐坊、7个盐井、2个煤窑,农业生产种植面积达到26.1万亩。1944年,南泥湾收获粮食约3.7万石,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约1万石。毛泽东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和本质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它教会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自强自立,奋发图强,就没有迈不过的坎。正如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小龙所言:“南泥湾精神已融进中国共产党的基因血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我们在不同领域砥砺前行,一次次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从而不断杀出血路、打开新局。
在新疆,兵团人铸剑为犁,在千里戈壁滩上开荒造田,屯垦戍边,建造出一座座戈壁新城,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在东北,几代中国人挥洒青春汗水,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拓荒史诗;在南海,一代代官兵以特有的坚忍扎根海岛,建房建塔建堡垒,战天斗地搏风浪,把“天上烈日烤,地上不长草”的“海上戈壁”建成了绿树成荫的“海上家园”。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大到飞机军舰、小到集成电路。盾构机作为“大国重器”,有着极高的技术门槛,其生产制造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一段时间里,我国进口盾构机,不仅价格上“任人宰割”,西方厂家为防止技术泄露,还派“指导专家”到我国工地上亲自操控。正是靠着自力更生的精神,经过十多年奋战,我国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一跃成为世界盾构机生产大国和强国,产品出口到了西方国家,盾构机由此成为继“高铁”“核电”之后又一张闪亮的“中国制造”名片。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封锁吧,封锁个十年八年,中国就什么都有了。”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此言非虚,因为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作支撑,中国人永远封不住、压不垮。
 
同心同德 共克时艰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三五九旅上至旅长,下至马夫,一律参加生产。凡是出现困难的地方,领导干部总是冲在最前面。
旅长王震,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挤出时间参加劳动,一位外国记者感叹:“他的双手和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像个庄稼人。”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政委左齐,在战场上失去了一条手臂无法拿镢头开荒,就亲自给战士们做饭,并挑送上山。“模范团长”陈宗尧不顾身体多次负伤,跟战士们一样劳动。负责组织全旅生产工作的三五九旅后勤部政治委员罗章,随身带着一把大镢头,走遍了全旅各个生产点,由于过度劳累跌进深沟受了重伤。营连干部,更是与战士们一同劳动、生产和学习。
上为之,下效之。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有这样一张老照片,让人印象深刻。照片中,一位年仅7岁的小女孩正全神贯注地用小手在纺车上捻毛线,一脸的倔强。她是三五九旅四支队供给处干部吴成恩的女儿吴萍。当时,很多成年人每天也只能纺二三两线,而小吴萍每天却能纺到一两多,是陕甘宁边区最小的劳动模范。小吴萍纺线的事迹让三五九旅官兵很受鼓舞,开荒、纺线的劲头儿更足了。正是靠着这种官兵平等、上下一致、军民同心、群策群力的精神和作风,根据地军民靠着自己的双手,摆脱了难以想象的物质困难,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奇迹。
毛泽东曾说:“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都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劳动。毛泽东在自己窑洞下面开荒种菜;朱德组织一个生产小组,开垦菜地三亩;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举行纺线比赛,任弼时夺得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
无论是将军扛起镢头,还是领袖摇动纺车,都映射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光辉,受益者自然是群众。数据显示,1941年陕甘宁边区农民交的公粮,占总收获量的13.58%,1942年降为11.14%。到1945年,边区农民大部分达到了“耕三余一”(耕种三年庄稼,除消耗外,可剩余一年吃的粮食),部分达到“耕一余一”。
更重要的是,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大大提高了根据地群众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军民关系,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从而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群众基础。
 
调查研究 实事求是
 
毛泽东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他要求调查研究务必做到“眼睛向下”“有的放矢”“亲自出马”“解剖麻雀”“全面调查”“由表及里”,把握事物的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律性。实行屯田开荒的“南泥湾政策”,正是一系列调查研究的结果。
朱德曾率技术人员多次到南泥湾实地勘察。一次勘察中,朱德遇到一位唐姓老汉,拉着他的手问:“这里能打粮吗?”唐老汉说:“怎么不能!这里我很熟悉,地肥得很哟!只是这里没一户人家……”
随后,朱德请唐老汉当部队的编外“顾问”,一起勘察南泥湾的山林野谷、沟壑池潭。唐老汉介绍了诸如哪里荒地多、哪里土地肥、四时八节种啥好等一系列情况。他还告诉朱德当地的水有毒,不能喝,要喝水得到别处找水源。朱德等人临走时,取了当地的水样和土样。化验结果表明:南泥湾的地下水没有问题,地面水中的毒是枯叶败草长期腐烂所致,只要用挖池渗漏的办法把毒物滤掉,再投以适量药品消毒,就可以饮用。
与此同时,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工作的农林生物学专家乐天宇考察了南泥湾、槐树庄、金盆湾一带的植物资源和自然条件,并收集了重要植物标本2000余件,写出《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详细阐述了边区森林资源和可垦荒地的情况,也提出开垦南泥湾以增产粮食的建议。
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朱德提出了一个开发南泥湾的总体计划。之后,他把准备调部队进行屯垦的打算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毛泽东采纳了朱德的意见,并称赞说:“这件事你朱老总抓得好,抓得好哇!”
正如延安大学党史专家、《南泥湾精神》一书作者陈福荣所说,8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再次回望南泥湾,我们除了为大生产运动的丰硕成果感到骄傲,为根据地军民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感动,更应该学习继承南泥湾军垦屯田过程中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确保在未来的各项工作中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因为,实事求是不仅是南泥湾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勇于创造 敢为人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凭着敢为人先的精神,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南泥湾,中国共产党人注定要继续创造奇迹。
中国历史上有军垦屯田的传统,但开发南泥湾之前,我们党的历史上并没有先例。
放下钢枪,扛起锄头,从战场来到荒原,“场景”变了,体制、观念、思路都要随之而变。为此,三五九旅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创造。
开展大生产运动之初,三五九旅就成立生产委员会,规定营、连副职分别负责组织本级生产自给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罗海曦说:“这种比较完善的生产经营体制和生产委员会的形式,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战斗与生产相结合、劳动与武力相结合的指示,既便于对敌斗争,又便于组织生产。”
针对部队官兵多是南方人,对北方农业生产不够熟悉的情况,三五九旅把披着光面羊皮坎肩的老农请到讲台上给官兵们讲课,甚至批准71岁的老农朱玉寰参军,并委任他为旅农业生产副官,还发了一个“执照”给他。
为了给部队多筹措资金,三五九旅除了开荒种地,还办起了工业,搞起了运输,做起了生意。在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封锁下,他们成立军民合作社,推销土货和自己工厂生产的毛毯、皮鞋、毛巾、布鞋、牙刷、牙粉、陶器、糖果、麻纸、墨水、日记本等商品。
三五九旅官兵的各项创新创造,发展了边区的工农业生产,活跃了边区的经济,对根据地军民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对三五九旅的创新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给王震的奖状上亲笔题词——“有创造精神”。
80年过去了,南泥湾早已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成为一个精神符号,深深根植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
2021年春,美国人聂子瑞沿着《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斯诺的足迹重访陕北。南泥湾村,76岁老党员侯秀珍的两把镢头令他难忘——
一把是侯秀珍的公公刘宝斋的。80年前,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垦荒,副连长刘宝斋和战友,一手镢头一手枪,在荆棘遍野中开垦出陕北“好江南”;
一把是侯秀珍自己的。20多年前,这位村干部带领村民修路建学校,扛着一把镢头,把不毛荒山变成葱绿山岭,如今全村已脱贫奔小康。
两把镢头,一种精神。当前,中华民族越来越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当中国共产党人扛起“老镢头”,踏上新征程,必将创造出更多新时代的“好江南”。
 
二、《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11月1日第5版登载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南泥湾精神述评》
新华社记者谢希瑶、邹多为、蔡馨逸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南泥湾,一个响亮的名字,一片红色的沃土。
 80年前,以八路军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树立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旗帜,创造了令人赞叹的伟大奇迹,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英雄史诗。
 
自力更生拓新路
 
延安大生产运动纪念碑,静静矗立。碑身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大字,令人热血沸腾。
回望历史,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日、伪军大规模“扫荡”和“清乡”,国民党顽固势力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存亡抉择之际,毛泽东同志给出了八个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何为英雄?迎难而上者。1941年春,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高唱“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挺进南泥湾垦荒屯田。
一场改天换地的“战斗”在这片黄土地上打响了,沉睡的南泥湾被战士们用镢头“唤醒”了——
从野菜果腹到农业生产种植面积翻了百倍,从找废铁造工具到先后办起纺织厂、机械厂、铁厂……短短数年,三五九旅建立了农业、工业、运输业与商业等一系列比较完备的企业,打下了一个能够达到完全自给的经济基础。
以南泥湾为旗帜的大生产运动,支持了艰苦的抗战,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曾称:“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旗帜高扬,催人奋进。自力更生,不仅仅是在物质短缺时代的生存手段,更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奋斗基点。
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唯有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才能无惧暗礁险滩,乘风破浪。
 
调查研究绘蓝图
 
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历史照片真实记录了三五九旅在荒山野岭中徒步和骑马开进的壮观场景。
驻足凝望,思绪穿越,不禁疑问——
南泥湾,这块当年并不起眼的偏远荒野,何以成为陕甘宁边区第一块“试验田”?
彼时,重重封锁之下,为了解决“生存危机”,朱德多次带领技术人员前往南泥湾对土壤、水质等进行全面勘察,认定南泥湾是块垦荒屯田的好地方;
视察南泥湾不久,毛泽东写出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指导解放区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著,提出一系列经济方针政策,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经济发展需要,当地政府不断健全财政机构、完善财政体制,进行税制改革;
……
南泥湾的拓荒史,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关键抉择,是建立在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上的必然成功。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艰苦奋斗再创业,改革开放再出发,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唯有打牢调查研究的基础,才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同心同德聚伟力
 
2021年春,美国人聂子瑞沿着斯诺足迹重访陕北。南泥湾村,76岁老党员侯秀珍的两把镢头令他难忘——
一把是侯秀珍公公刘宝斋的。80年前,身为三五九旅副连长的他和战友们,一手镢头一手枪,在荆棘遍野中开垦出“陕北江南”;
一把是侯秀珍自己的。20多年前,这位没上过几天学的村干部带领村民修路建学校,扛着一把镢头,把不毛荒山变成葱绿山岭,如今全村脱贫奔小康。
两把老镢头,一颗为民心。
“我和当年斯诺看到的一样:共产党人总是为人民着想,总能激起人民的巨大能量。”聂子瑞说。
历史告诉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踏上新征程,共产党人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切为民者,民则向往之。
 
敢为人先勇向前
 
如今的南泥湾,稻田花海飘香,国家湿地公园成候鸟天堂,绿色乡村与红色旅游相映生辉,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生态农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荣共生,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气象。
从抗战时期开荒屯田、开辟军垦事业、开创边区经济发展多种形式,到如今建设西北农业科技实验田、全国乡村振兴样板间、产业开发区,南泥湾精神不仅仅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也是一种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传承至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紧迫性凸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们任重道远。
今天,我们要做新时代的“垦荒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要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实施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从南泥湾精神中汲取不竭动力和宝贵经验,保持忧患意识,赓续创业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三、《解放军报》2021年10月21日登载
 
《回眸“陕北的好江南”》
解放军报记者 刘笑伟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基。——习近平
80年前,南泥湾是什么样子?处处荒山,没有人烟。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过一本《延安精神颂》,生动记录了1941年春天,王震带领第三五九旅官兵,在这里征服荒山野岭的最初时刻:“一连驻地在西沟,连长带领战士来到了这里,呼的一声,从芦苇蹿出一只大灰狼,直扑过来,二排长眼尖手快,手举枪响,恶狼就倒在血泊之中。一位战士找到一孔破窑洞,正待进窑察看,突然跑出两头大野猪。野猪跑了,这里就成了连部办公室。”
今天的南泥湾是什么样子?花满河谷,绿树满山。金光菊、马鞭草组成的“花海”,巨大稻穗拱起的稻香门,红色党徽雕塑点缀的广场,迎接着远方的来客。满眼绿色湿地,遍地崭新民居,处处安居乐业,让人联想到美丽的江南。
是什么力量让南泥湾发生了沧桑巨变?
北京,人民大会堂。2008年4月11日,纪念王震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这里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习近平谈到了王震在南泥湾的岁月,“为克服根据地日益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他率第三五九旅部队在南泥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旗帜。”
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有了敌人的封锁,才有了这面“光辉旗帜”,才有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从1940年开始,在日军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封锁下,敌后抗日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到1941年进入极端困难时期。毛泽东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自诞生之日起,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永远在党旗指引下的人民军队,哪一次不是在困难中奋起,在逆境中成长,在弱小中壮大?
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于绝境而后存。中国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打压和封锁,从来无惧艰苦与牺牲。面对异常严峻的考验,党中央和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始了。
南泥湾,位于延安东南部,距延安城约45公里。“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是王震在全旅指战员誓师大会上提出的口号。1940年12月初,第三五九旅第七一七团首先开赴南泥湾。1941年3月后,旅直属机关和第七一八、第七一九团,第四支队、特务团相继到达南泥湾。刚刚进驻南泥湾之时,战士们描绘的场景是:“南泥湾啊烂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雉鸡成伙满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窜。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
这是伟大精神开拓的沃土,这是奋斗青春创造的奇迹。官兵们在南泥湾种稻田2000亩,不仅解决了自己的供应保障,还节约了大量经费,上交公粮500万公斤。还自己动手盖房667间,挖窑洞1264孔,建礼堂3座,购置、自造农具万余件。250名职工使用自造的织布机,每月可出宽台布1000多匹,毛巾500打,毛毡百余条。短短几年时间,第三五九旅官兵把一个遍地荆棘、野兽出没的荒山野林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1943年2月4日,一部电影纪录片在延安大礼堂试映,整个延安城都轰动了。这部电影名叫《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是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电影团拍摄的,生动记录了第三五九旅官兵在南泥湾开荒生产的事迹。值得一提的是,该纪录片的解说词中,第一次提到了“南泥湾精神”这一概念,而且这部电影是经党中央审定的。
1943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一行80多人,来到南泥湾慰问第三五九旅官兵,师生们带来了自己创作的新秧歌《挑花篮》。“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当秧歌舞中的一首插曲《南泥湾》唱起时,官兵们热烈鼓掌。经典歌曲,总是记录着那个时代,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就这样诞生,并被世代传唱。
组织大生产运动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却在实践中铸造出一种崇高的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以执着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定理想信念,以必胜的姿态向困难进军,在艰苦环境中淬炼出了坚不可摧的南泥湾精神。南泥湾精神是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斗、在艰苦中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为高干会提供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长篇书面报告中,谈到大生产运动,他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南泥湾》的曲作者、音乐家马可于1962年在《中国青年报》撰文,生动描绘他来到南泥湾时受到的震撼:“早晨,霞光破窗而入。这时候,山沟、山坡和山顶上,一队队战士早已开始劳动。他们冒着早春的寒冷,砸破薄薄的冰层,扬起烽烟和野火,催促着大地早些苏醒。他们刨掉那几十或上百年的老树根,砍去刺人的枣刺,烧掉拦路的藤蔓,翻开那肥沃的黄土,让这不知荒芜了多少年的土地敞开它的胸怀。山沟两旁的低洼地,有更多的战士在修水田,挖水塘。按照他们的说法,要把这西北高原上的一条普通山沟变成鱼米之乡的江南。这真是一幅又新又美的图画!”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改造山河的劳动气氛和创造精神,使得马可“心里充满了创作的激情”。
从南泥湾感受到精神力量的,又何止马可一人!南泥湾精神极大调动了抗日军民的生产热情,使陕甘宁边区渡过了难关,为推动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仆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
自力更生是南泥湾精神最光彩夺目的一笔。政治上的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发展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到100多万人,民兵发展到200多万人,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更使得各革命根据地经济发展、丰衣足食。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招待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自豪地说:“吃的菜、肉、油,穿的棉衣、毛衣、鞋袜,住的窑洞、房屋,开会的大小礼堂,日用的桌椅板凳、纸张笔墨,烧的柴火、木炭、石炭,差不多一切都可以自己造,自己办。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大生产的过程,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的过程。实践证明,面对任何艰难险阻,中国人民有决心、有能力、有办法走出自己的道路。
艰苦奋斗是南泥湾精神最激动人心的乐章。一位到边区采访的外国记者,与众不同地注意到王震手上的老茧,“王旅长的双手像他的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在今天看来,这老茧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积淀。没有房子,第三五九旅官兵就用树枝搭简陋窝棚;没有粮食,就挖野菜、啃树皮;没有耕牛,就靠镢头;没有工具,就自己制造,谱写了一曲艰苦奋斗的不朽壮歌。越艰难,他们越充满革命乐观主义情绪;越困苦,他们越紧密团结如一人。正是官兵们具有这种任何物质力量都不能代替的强大精神力量,使他们创造了中外军队历史上罕见的奇迹。靠着无穷的精神力量,八路军以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装备优良的日本侵略者。靠着无穷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从一个边区小城走向了全中国。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力量,毛泽东才充满信心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习主席深刻指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我们的事业成功都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取得的。”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敌人的全面封锁,我们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面对外部势力的石油封锁,我们打出了大庆油田,把贫油国的帽子“永远扔进了太平洋”。有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越是有惊涛骇浪,就越能展现奋斗者的风采。没有封锁,哪有天空上熠熠闪光的北斗;没有封锁,哪有中国人自己的天宫、嫦娥?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绘就了一幅幅气势恢宏的画卷,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歌,在建党百年的重要时刻,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今天,我们正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定前行。
前行的道路无坦途。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南泥湾精神的传人,成为新时代的“拓荒者”。
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如果精神有港湾,那应该是南泥湾!
 
四、《中国青年报》2021年10月28日登载
 
《做新时代垦荒人,让南泥湾精神代代相传》
作者:青平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八路军除了面对日军实行的“三光”“蚕食”“清乡”等政策,还要应对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的严密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打破国民党“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的阴谋企图,关乎根据地的生死存亡。
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党中央、毛泽东及时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941年3月,八路军主力部队三五九旅开进了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南泥湾,实行战斗、生产、学习相结合,将曾经荒无人烟、梢林满山、荆棘遍野、野兽出没的“烂泥湾”,开垦建设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在练兵垦荒的过程中,革命先辈用辛勤劳动创造了无比宝贵的南泥湾精神。南泥湾精神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极端困难时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武器和不竭力量之源。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工作时强调,我们党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起家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方面实力大大增强,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我们决不能丢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家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基。
南泥湾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的气质风貌。1939年2月,陕甘宁边区成立生产委员会,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穿着补丁裤子出现在演讲台前,他说:“在我们面前摆着三条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
在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从中央领导到普通战士都积极踊跃地投入了生产,为解决根据地经济困难作出实际贡献。毛泽东曾在杨家岭开垦了一块菜地;朱德经常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在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举行的纺线比赛中,任弼时夺得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中央领导人身先士卒、投身劳动生产的做法,为根据地军民树立了榜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和人心,掀起了自上而下的生产劳动热潮。
南泥湾的垦荒成果,是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缩影,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自力更生的慷慨壮歌,边区人民的生活负担由此大大减轻,军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中国革命顺利度过这一段非常时期,为我们党在日后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南泥湾精神映照出艰苦奋斗的进取姿态。初到南泥湾时,三五九旅的将士们吃粮都需要到百里之外去背,为了不耽误生产活动,没有房,就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就到山里挖野菜;没有工具,就自制锄铲,没日没夜地抡起锄头干活。战士们在冬末春初之时,赤脚踏入积水达一尺多深的烂泥里,严寒刺骨,脚冻得麻木,依旧挥舞手中的斧头和镰刀,砍树、打梢和割草。经过官兵上下一致努力,南泥湾20亩水稻田试种成功,亩产量为一石稻谷,创造了农业种植史上的奇迹。
1944年,国际著名记者爱泼斯坦描写道:“曾经十分荒凉的陕北现在已变成一个实行精耕细作、牛羊满山、手工业发达的地区。王震旅长身上那身旧军服和脚上那双草鞋,比他的许多士兵都不如……”在爱泼斯坦眼中,延安军民充沛的精力、坚定的信念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与腐败不堪、消沉黑暗的重庆国民政府形成鲜明对比,犹如“两个世界、两种心境”。
从打破陕北地区不种水地的传统,到建设纺织厂、鞋厂、肥皂厂、造纸厂、盐井、炭窑、营地等生产生活设施,三五九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创造了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如今,人们走进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总能听到讲解员提及这组数字:1941年,南泥湾开荒种植1.12万亩,实现蔬菜完全自给;到1944年底,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产粮3.7万石,实现“耕二余一”甚至“耕一余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充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故事的创业史。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前面还有许多“雪山”“草地”等着我们去跨越,还有许多新领域等着我们去“拓荒”,比如,集成电路、芯片等半导体行业,飞机制造、高精密加工机床等技术领域,仍存在不少亟待突破的瓶颈,需要青年科技工作者去攻关。实践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无法通过等、靠、要得来,唯有坚持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拿出“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寻求颠覆性的原创性突破,才能真正消除“卡脖子”的隐忧,牢牢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前行路上弥足珍贵的精神动力。生于盛世的一代青年,当保持忧患进取意识,把南泥湾精神学习和传承下去,把个人青春与民族复兴的壮丽伟业紧密联系起来,勇当推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垦荒人。
 
五、《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9日第1版登载的评论员文章:
 
《弘扬南泥湾精神,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三十》
 
在抗战时期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号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奔赴延安东南四十多公里的南泥湾垦荒屯田,把戈壁变成良田、荒漠变成绿洲,为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旗帜,形成了宝贵的南泥湾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泥湾精神体现和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鼓舞和激励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进。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把我根据地作为主要进攻对象,集中主要兵力疯狂地进行“扫荡”“蚕食”和“清乡”,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和“囚笼”政策,制造无人区,加上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抗日根据地处在极度困难之中。1939年2月2日,为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同志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抗日根据地军民相继掀起大生产运动,边生产、边打仗,谱写了革命战争史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壮丽篇章。1941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三五九旅开荒耕种30余万亩土地,年产粮900余万斤,把“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建成“陕北的好江南”,被中共中央西北局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
“敌人来了,拿起机枪战斗,敌人没来,拿起镢头种地”。没有住的地方,战士们就在树林里露营;没有菜吃,就到山上、河边去挖野菜;开荒的工具不够用,就盘起炉灶,自己动手打造工具……面对重重困难,三五九旅保持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困难面前逞英雄”,以自力更生的豪情、艰苦奋斗的韧劲,靠着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切。面对当时根据地的严重困难局面,共产党人住在简朴的窑洞里,睡在硬邦邦的土炕上,吃着粗糙的小米饭,穿着打补丁的旧衣服,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进行大生产,克服困难,坚持抗战,取得胜利。这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战胜不了的挑战。南泥湾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我们克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注入了强大动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实践中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踏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我们党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起家的。虽然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方面实力大大增强,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我们决不能丢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实施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激发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基。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继续传承和弘扬南泥湾精神,要坚持自力更生,认识到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更加主动办好自己的事情;要坚持艰苦奋斗,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不畏风浪、直面挑战,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一首《南泥湾》传唱大江南北,成为一代代人的共同记忆。当年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不仅形成丰富的物质成果,更结出了丰硕的精神成果。新的历史起点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传承和弘扬南泥湾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六、“新浪网”登载的《46个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对南泥湾精神内涵的归纳如下图所列:
\
\
 
责编:夏立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