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列表

他们如何将“烂泥湾”变为“好江南”?

2022-10-31 18:08:09来源:浏览次数:

曾有一片土地被称作“烂泥湾
那里荒无人烟 荆棘遍布
 
直到有一天
一支部队的到来
让它的面貌彻底改变
……
 
这个故事
还要从80多年前讲起
 
当时
作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的
陕甘宁边区
在敌人的双重封锁下
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要想彻底扭转危机
就要自力更生、发展生产
可仅仅依靠延安的土地和劳动力
根本无法解决边区缺衣少粮的问题
 
最终
朱德总司令在延安城东南方向发现了
适合开垦
同时又是敌人进犯必经之地的
南泥湾
 
\
 
1940年5月的一天
朱德来到毛泽东居住的窑洞
提出了派部队在南泥湾垦荒屯田
同时保卫延安的想法
毛泽东听后连连称赞
 
\
 
究竟派哪支部队进驻南泥湾呢?
毛泽东和朱德不约而同地想到了
王震率领的第359旅
 
1941年3月
第359旅遵照指示
分批开赴南泥湾
 
\
 
尽管王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
已有心理准备
但到达南泥湾后
现实情况还是让他倒吸一口凉气
这里方圆六十里
荆棘丛生 沼泽遍地
按照当地百姓的话说
就是一片“烂泥湾”
 
\
 
百岁老人高勇斌
当时是第359旅第717团的一名战士
80多年过去了
老人仍记得当年
部队刚抵达南泥湾时的情形
“我们到了南泥湾
住的地方没有老百姓
只有四个破窑洞
有的门掉了一块
有的窗户掉了一块
在这四个窑洞前面
我们就睡在那个地方
山上的狼嗷嗷地叫”
 
经过修整
几处窑洞被当作生产指挥所
战士们人多
只能先搭起窝棚作为临时住所
 
\
 
三月里的陕北
昼夜温差极大
战士们白天在烈日下劳动十多个小时
晚上就只能在四面漏风
冰窟窿一样的窝棚里
将就一夜
 
随着开荒工作的推进
战士们带的粮食也已所剩无几
没有吃 没有住
不到两个月
第359旅因病减员
就达到了全旅的十分之一
 
艰难的情形让王震十分着急
他一面指挥部队先挖窑洞
一面抽调战士专程走到
几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外去借粮
 
\
 
开荒的战士们为节省物资
怕衣服磨破
就光着膀子干活
一天下来
从荆棘丛里出来的战士们
被划得伤痕累累
长裤被剐成短裤
短裤又变成了布条
 
\
 
可就是这些烂布条
也被战士们仔细地保管起来
匀给需要外出的战士
糊成鞋底
 
\
 
正是凭借这种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第359旅指战员没有被现实的困难吓倒
反而愈挫愈勇
 
经过十多天的奋战
一排排崭新的窑洞终于建成
第359旅在南泥湾艰难地扎下了根
 
\
 
然而
随着播种时节的临近
另一个困难又浮出水面
 
王晓建
军史专家
作战部队有镐头,那是为了修工事用的,没镢头。镢头陕北才有,干吗用,刨地。没有为开荒生产做准备,所有的镢头都是自己打的。
 
为找到足够的打铁原料
战士们的搜寻范围不断扩大
有的从荒废的村子里找到了铁锅
有的到河防两岸
把敌人的废旧汽车拆成零件运回部队
 
温瑞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南泥湾的开荒生产真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艰难过程。没有生产工具,自己就开办炼铁厂。铁比较难找,一个是从农民家里把废旧的钢铁搜集来,第二个是到日本鬼子的铁路上扒铁轨,熔化以后来做农具。
 
最终
经过全旅指战员的努力
工具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部队终于及时赶上了播种的农时
\
从1941年到1943年的短短三年内
第359旅在南泥湾
挖出了1000多孔窑洞
盖起了600多间房屋
在32万亩良田里
生产出了9000多万斤粮食
使南泥湾从百姓口中的“烂泥湾
变为了陕北的“好江南
 
\
南泥湾精神
已深深根植于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根脉
(来源:国家记忆)
责编:夏立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