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41年创刊,1947年3月,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时停刊。这期间,延安《解放日报》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深入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和推动各方面的工作,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延安《解放日报》关于南泥湾大生产的宣传报道,就是它在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贯彻党中央“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和推行“南泥湾政策”的辉煌的篇章之一。
1942年4月25日(星期六)第2版
文化战线上的战士们
老 驰
“刘堡”从去年十二月便以文化教育作为部队的中心教育了。为了迎接“文化运动年”,从一月份便提出“消灭文盲”的口号,任弼时同志在“刘堡”第五次党代表大会上说:“所谓文盲,有高级的与初级的:不识一字的是文盲,识五百字不能使用的也是文盲。真正消灭文盲每个人不但要识字,而且要能使能用。”从此“消灭五百字以下的文盲”被大会通过作为决议,不久,战士们便完全接受了它,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而实践了。以后我曾询问战士们为什么学习文化?他们回答说:“过去在前方打仗,没有好好学习过,现在可是时候了。”“没有文化是睁眼的瞎子,想学军事、政治也是困难的。”“学文化比学军事政治都容易些。”“不学文化是吃不开的,不会使用新武器怎样反攻呢。战士们曾经冒着残冬的风雪到山谷里背柴来卖,赚得的钱买纸笔,多数战士且拿出津贴买文具;这样每个人便有着两三个本子一两支铅笔。还做了些识字沙盘,桦树皮本子……,此外还要“感谢”敌人,他们也送给了战士们以不少学习文化的礼品,那是今年二月敌机在临镇附近散放了很多关于“太平洋英舰被击沉”的宣传品(很厚的卡片,一面印着图画和文字,一面是雪白的纸),战士们便把它们拾回来订成很漂亮的本子了。每天,上文化课的哨子叫过。战士们便带着认字本,铅笔,小凳子,愉快的走进课堂。教员把课文很整齐的写在黑板上,先让几个战士讲解,答不上的自然很难为情,没有被问的也就注意着教员的讲解,谁不怕落了后背起个“乌龟”让大家耻笑!战士吃力地掐着另一个生疏的武器--铅笔,手指战慄着把课文抄写在本子上面,互相讲解着,手指在地面上默默的写着。当你听到哇哇朗读声,你会以为身处于孩子们的小学校里了。接着他们又“习作”起来--造句子,改错句,填句子,他唯恐所学的字再忘了。每天文化课占两小时,战士们还自动地尽量抽出时间做“课外作业”,他们拿起那生疏的木笔,在地面上,沙盘里歪歪斜斜的画着,彼此亲切地讨论着,解释着,互相监视着默读默写,到晚上就都把所识的字全写下来会报给学习小组长。个别最努力的同志,大便时也用木笔在地上写着字、在背柴的路上带着报纸,边走边看的讲给大家听;有的深夜爬起来在灯光下写读。就是那些一天忙到晚的伙夫同志吧,当做完了自己的工作也一样地上文化课,有时间便写,便念。他们也有最努力的把每天所识的字写在纸上,贴到墙壁上时时刻刻讲给大家听。战士们真加油呀,每人每天最多的能识十几个字,最笨的也能认三五个。战士们在文化战线上苦斗了三个月,大部份人能把二十多课的课文全部默写下来且能讲解。不少的战士学会了做笔记,日记,写信,写通讯。三个月总结测验时不少能够用笔答问题。三个月的成绩是:最多的六百字,最少的五十字,他们还说:“过去不知道太阳、月亮、地球、人是怎样的,现在科学都告诉我们了。”“我们学会了算术、写信……”春天到了,“刘堡”的战士们又拿起另一武器——锹锄,走上山去征服另一敌人——荒山——了;然而他们并没有忘掉:——“文化学习”。
一九四二年四月于金盆湾
(来源:南泥湾革命旧址 猛进 英雄的47军)
责编:夏立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