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列表

革命圣地延安行第四站——南泥湾

2025-03-24 14:46:06来源:浏览次数:

 
翟同宪
 
我们在延安一家很不错的农家餐馆吃了午饭,又做了短暂休息,然后马不停蹄赶往南泥湾。
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也是我多年来心心念念一直想去的地方。前些年,我曾两次到庆阳市参加会议,而且这期间都有去延安观瞻的日程安排,但由于种种原因,南泥湾我始终都没去成,这次是非去不可了。
\
(南泥湾现代农业景区)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隶属于延安市宝塔区,现名为南泥湾镇。遥想当年,为了打破蒋介石的“封锁”,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开赴人迹罕至的南泥湾,用一腔热血,与天斗,与地斗,与饥饿和寒冷斗,与野兽和敌人斗,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将荒无人烟的烂泥滩变成“稻田翻绿浪,窑洞满山腰”的塞上好江南、陕北米粮川,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阴谋,革命圣地延安绝处逢生,成为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的希望之地。
现在的南泥湾,已成为以革命纪念地为主,集参观、旅游、经济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经济文化重镇。这里的主要景点有:三五九旅旅部旧址、七一八团和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等。
我们来到南泥湾,首先看到的是宽阔的党徽广场。
\
(南泥湾党徽广场)
 
广场中央矗立着鲜红的党徽雕塑,党徽高13.8米,宽19米,长21米,其中13代表党中央在延安经历的13个春秋,8代表8年抗战;19和21代表中国共产党建党于1921年。主体造型以党徽为核心意象,通过圆雕的表现形式,对南泥湾景区的文化资源进行高度整合与创新,突出南泥湾景区的红色主题、文化主题。
距党徽广场不远处便是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炮兵学校的前身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炮兵团”,1943年改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司令部炮兵学校”。为了培养炮兵干部,争取抗战最后胜利,1944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在八路军炮兵学校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炮兵学校,并命名为“延安炮兵学校”。这是我们党创办的最早的炮兵专业学校,郭化若、朱瑞先后任校长,邱创成任政委。
\
(炮兵学校大门)
 
延安炮校于1945年元旦开学。校部下设政治处、参谋处、教育处,主要是培养炮兵连、排级干部,训练方针是“以技术为主,战术为辅”,并提出“有什么学什么,战争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口号。延安炮校培养了一大批干部,为我们党炮兵部队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炮兵学校校舍)
 
1945年9月下旬,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炮校师生经过短期突击整训开赴东北,成立“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1949年,学校移至沈阳东大营,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1986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
由于时间紧张,再去其他景点已经来不及了。于是,我们便快速来到“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
大生产纪念馆是2021年新落成的。占地11345平方米,陈列面积7100平方米,内设上下二层多个单元以及序厅、尾厅。陈展内容分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生产自救,共渡难关;屯田军垦,保障供给;工商并进,全面发展;劳动光荣,精神永存五个部分。
\
(大生产雕塑)
 
进入纪念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八路军战士垦荒的巨幅雕塑,上方有毛主席题写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大字。
始于1941年的南泥湾大生产,完全是当时的情势所迫。日寇的残酷扫荡、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陕北地区又遭遇连年自然灾害,加之延安根据地的非生产人员大量增加,致使陕甘宁边区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有被子盖、没有活动经费的空前困境。边区军民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只能是自力更生,生产自救。
\
(边区脱产人员增长示意图)
 
1941年春,八路军120师359旅8000多人跟随王震旅长开进南泥湾军垦屯田。那时候的南泥湾,是一个野草丛生、荆棘遍地、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蛮荒之地。我们的军垦将士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克服种种困难,自己动手建窑洞、搭帐篷、挖野菜、制农具,很快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随后,驻防陕甘宁边区的第385旅、警备第一、第三旅、骑兵旅以及其他单位也先后投入大生产中。
\
(大生产中的垦荒战士)
 
延安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效。1941—1944年,累计开垦荒地近30万亩,生产粮食3.6万余石,除自食外还上交边区政府1万石。在工业方面,陆续建起了纺织厂、服装厂、制鞋厂、肥皂厂、榨油厂、木器厂、铁工厂、造纸厂等,不仅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为全军和各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榜样。
\
(边区政府公粮征收变动情况)
 
他们形成的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南泥湾精神”,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在大生产纪念馆留影)
 
陈展内容还没有看完,突然,闭馆的铃声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工作人员开始清场了。没有办法,我们只得“草草收兵”。实在是有些遗憾,那就再留个影吧!
\
(今日南泥湾的现代农业)
 
车启动了,我们恋恋不舍离开了南泥湾。我把头再次伸出车窗,目送渐渐远去的南泥湾。再见了,南泥湾!
延安之行,时间短暂,来去匆匆,很多景点还没有去,去了的地方也只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尽管如此,但我还是受益匪浅。
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在这里,共产党人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永远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里,我们党形成的“三大作风”,永远是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百战百胜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坚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建立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也一定能够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
 
(来源:翟教授看农村)
 
推荐:冯志进
责编:夏立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