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列表

【《祖国在我心中》文章选登(42)】那拉口战场轶事拾零

2025-05-14 13:18:52来源:浏览次数:

 
来养明  李振权  贺建华  王亚光
 
那拉口,原本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它位于老山与八里河东山之间的泸江河谷。从那拉口至清水口子,为南北2公里、东西0.5公里的丘陵地带(亦称那拉口子),两岸陡峭的山地夹峙紧抱,成为连接中越两国的咽喉要冲。
自1979年我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特别是“两山”反击作战以来,这里成了敌我双方激烈对峙、搏杀的主战场。在这块不足2平方公里,碎石与弹片掺杂的焦土阵地上,涌现出了许多为正义而战、为和平而战的勇士,也演绎出许多微言大义的平凡故事。
 
“英雄炊事班”新传
 
步兵第417团2连炊事班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的战斗集体。该班曾在抗美援朝临津江东岸防御作战中,与该连1班协同坚守345.6高地,打退了敌人4次进攻,歼敌60多人。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英雄班”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   
1986年11月6日晚7时许,我带领炊事班的3名战友和往常一样背着热乎乎的饭菜,沿着崎岖的军工小路,向阵地前沿隐蔽前行。当走到离我连哨位大约30米处时,突然发现有7名敌人正向我阵地摸来,企图偷袭我哨位。当时我沉着地一面操起手中的钢枪,先敌开火,一面指挥炊事班3名战士迅速占领有利地形,断敌退路。狡猾的敌人见我人少火力弱,便猖狂起来,妄图抓俘我人员。由于炊事班在临战训练期间,都坚持和战斗班一样训练,一个标准考核达标,人人都是具有独立战斗能力的合格士兵。正当敌人得意忘形之时,我们集中火力一阵猛打,只见2名敌人当场被击毙,2名敌人被打伤并惨叫不停。此时,哨位上的战友闻讯赶来,形成夹击之势。残敌见势不妙,狼狈逃窜。
不久,团党委发出通令,表彰我连炊事班发扬光荣传统、敢打硬拼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作者来养明时任步兵第417团2连司务长)
 
冷枪歼敌创纪录
 
417团6连3班班长刘洪民机智勇敢,积极寻机歼敌,2个多月里,用狙击步枪歼敌18名,创造了老山战区狙击步枪歼敌的最高纪录。
刘洪民坚守的6号哨位,孤立前出,地势较低,越军利用其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经常向我阵地开枪开炮。越军的累累暴行,激起了刘洪民的满腔仇恨,他决心用手中武器,向敌讨还血债,为负伤和牺牲的战友报仇。
为了掌握敌人的活动规律,刘洪民冒着敌人的炮火冲出掩体,在各个不同的位置潜伏观察。他白天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忍受着40多℃的高温;晚上,冒着大雨,不顾蚊虫叮咬,反复观测,终于掌握了敌人出没时间、运动路线等规律,在哨位附近选择了5个便于观察、射击、隐蔽、防炮、机动的射击位置,为使用狙击步枪歼敌做好了充分准备。
5月19日20时许,对面敌高地上的2名越军提枪从洞里爬出来,刚离开洞口不到3米,就被正在执行观察任务的3班战士刘怀刚发现,并立即将情况报告班长。刘洪民迅速抓起狙击步枪,跃入射击位置,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正向我阵地窥视的1名越军当即毙命。另1名越军见势不妙,从地上爬起,拖着同伴的尸体准备逃走。只见刘洪民沉着地扣动了扳机,又1发仇恨的子弹在这个越军的脑袋上开了花。
5月21日傍晚,敌高地又1名越军在洞口贼头贼脑窥视了一阵,见无动静后,便拿着工具钻出洞口准备加固工事,被早已等候在观察哨位上的刘洪民发现了。他立即举枪射击,这个越军连哼一声也未顾上便被送上了西天。刘洪民越战越勇,越打越精,不管越军什么时候在哪里出现,他就用瞄准镜死死地盯住敌动向,打得敌人龟缩在洞里,不敢轻举妄动。截至6月26日,刘洪民已击毙敌人18名,成了赫赫有名的“神枪手”。
 
(作者李振权时为步兵第417团6连6班战士)
 
手榴弹即将爆炸时刻
 
1986年4月28日凌晨3时30分,越军借着浓雾和夜色偷袭我前沿阵地。当时,417团4连战士、共产党员哨长王跃亮所在的哨位被炸塌,我和他被迫撤到哨位前的堑壕里进行还击。突然,敌1枚手榴弹飞到了我的身边。我当时正在专心观察、呼唤炮火,对此毫无察觉。就在手榴弹即将爆炸的关键时刻,哨长王跃亮不顾一切地跑过去,抓起“嗤嗤”冒烟的手榴弹,正要扔出手之际,不幸手榴弹就爆炸了。他的左胸和右锁骨被弹片击中,鲜血直往外涌。我当即撕开急救包替他包扎,可他推开我的手大声喊:“甭管我,快还击,我挺得住。”我含泪回到射击位置,将复仇的怒火倾泻到疯狂反扑的越军身上。
越军一阵叽里呱啦的嚎叫声后,又一次向哨位扑来。王跃亮因流血过多,身体渐渐支撑不住。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想掩护我进洞隐蔽。于是他边大声命令我快撤回洞内,边忍着剧痛绕到敌人左侧大石头后面,射出了“引火烧身救战友”的一串子弹。越军注意力被吸引过去了,几名越军成扇形向他包抄过去。等敌人快接近时,他出其不意地甩出2枚手榴弹,紧接着又是一梭子子弹打过去,2名越军当即上了“西天”,另3名受伤的越军见势不妙掉头就溜。10分钟过去了,在我炮兵火力支援下,消灭了偷袭之敌。当我带着战友们在石头后面找到他时,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舍身救人的战友已走完了他23岁的人生旅程。
 
(作者贺建华时为步兵第417团4连战士)
 
烈士父亲的心愿
 
1986年的8月16日,一张5元汇款单和1条陕西名烟——金丝猴,送到了时为417团6连指导员的我手中。看到夹在烟中的信,我心情激动得泪如雨下。
汇款和烟是6连战士蔡宏烈士的父亲寄来的。1986年4月25日,蔡宏在一次抗击敌人偷袭的战斗中英勇牺牲。7月,当他的骨灰盒送到家乡时,全家人悲痛之余,听说蔡宏战斗中很勇敢,在前线入了党,心中十分欣慰。
蔡宏的父亲在信中说:“我是一个老党员,我知道儿子是为国家牺牲的,我们没有什么想不通的。听说他在部队入了党,我们很高兴,感谢部队对他的培养和教育。现在,就让我代他交最后一次党费吧!听说“猫耳洞”很艰苦、寂寞,寄来一条烟给大家解闷吧……
当我把烈士父亲的来信念给战士们,全连战士无不动容、泪流满面,纷纷表示绝不辜负烈士老父亲的期望,用多杀敌人的实际行动为蔡宏战友报仇,向父老乡亲报捷。
 
(作者王亚光时任步兵第417团6连指导员。来源: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编纂的《祖国在我心中》系列丛书)
 
责编:夏立军
 
返回列表